第(2/3)页 我不管你赔钱还是赚钱,总之,我把钱给你,你按照我的要求来做出来效果就行。 你以为这就完了? 别急。 还是《烈》举例。 这1分17秒的特效,比如是10个工资一万五的特效师花了一个月,用了20台电脑特效渲染出来的。 这20台服务器级别的电脑电费,一个月不眠不休的渲染,少说得一万块吧? 电脑软件的费用,就按照一台一个月500的成本来算,这也是一万块。 10个员工呢。 十五万。 成本目前是十七万。 这还不算场地房租、模型设计等等成本。 拿到许鑫面前……许鑫要是觉得满意,那这一单就赚了。可如果不满意呢?比如哪里需要修改、比如视觉营造上面的高低差他不满意…… 这并非是许鑫挑剔,而是一定会出现的情况。 任何一个项目,其实都是一个甲方与乙方相互沟通的过程。 只不过,电脑特效的沟通,是要以成品来算。不拿到成品,谁也看不出来到底行不行。 许鑫不满意,那就更改。 沟通花了三天,两天重新设计,十天渲染。 这又半个月过去了。 成本直接被抬高到了25万。 满意么? 好。 这回满意了。 完美的赚到了剩下的25万。 在不考虑上税的前提下,如果公司里的业务运转良好,很快有下一个项目,那还好。可如果有空窗期,那么这25万你仍然要支付员工工资、房租、软件费用等等…… 而这些还是最理想的方式。 实际情况是1分17秒的片子,用20台电脑一个月渲染完成? 那种五毛特效的片子,保底团队人数都要在30人以上。 所以,做特效看似项目金额大,实际上利润真的低到不行。 员工和电脑设备、软件这些,再加上时间成本要吃掉整个项目利润的百分之90以上,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而王斯聪听到了许鑫的话后,应了一声: “对,很低。这也是为什么谢霆峰不想弄了的原因。他09年就在魔都那边开了分公司,10年,也就是去年,他才把公司从地库里搬到了写字楼。但他现在香江的写字楼并不大,分两层,楼上楼下加一起才不到五百平方。香江那边目前只是承接业务,特效方面都转移到魔都了。没办法,内地便宜嘛……” “他什么时候开始弄的这个公司?业务方面是良性么?没出什么问题吧?” “那倒没有。猎头说他当时也是带着几分“振兴华语特效”的念头的。好像是因为他的一支MV制作效果不满意,才开始弄的。” “唔……出发点不错。” “对,和你差不多。得承认,他确实弄出来了规模了。但还是那句话……特么香江电影都快完犊子了,而且这个公司目前已经到了天花板了。如果没有强大的投资注入,那么他的规模最多也就只是现在这模样了。 猎头说他这几个月也在积极寻求出手……但不理想。香江现在的电影资源已经不支持他这么做了。内地方面……大家都知道特效利润低,韩国人抢市场抢的也厉害……人家有基础,咱们想追赶,就得有人做个冤大头。大手笔投入,低利润产出。并且还得面临其他特效公司的挖角之类的……” 王斯聪的话放到别人那或许会是苦恼。 可对许鑫而言…… 恰到好处。 “他的公司现在确定是良性发展?” “确定,虽然拿不到财报,但他也是通过猎头在找投资公司。这些业务消息是透明的~” “他的公司现在估值是多少?” “我估摸着……两个亿顶天了。” “……” 许鑫嘴角一抽…… “才两个亿?这种良性运转的特效公司才两个亿?你确定?” “大哥,两个亿只是现在。你要真收购了……我估摸着保守估计啊,你光追加的设备、场地这些乱七八糟的,至少得一个亿。然后你要拉业务吧?你要拓宽渠道吧?你要招聘吧?他现在这个规模,每年的员工工资都四千万了。 你追加完了硬件、招聘了人员,这怎么着不得翻一倍的成本?一年8000万的运营成本,特效市场里你怎么保证营收?怎么保证自己的业务不断档、不赔钱?这才是让投资公司望而却步的原因。长远来看,只要规模上去,这是个必赔的项目。这才是真正的死结。” 王斯聪的话虽然是和俩人平常聊天吹牛的语气毫无区别。 但字里行间的意思,却是冷冰冰的现实。 赔钱,是一定的。 而且谁也不知道它会赔多少钱。 前景怎么样。 除非是华语市场变的越来越好,否则,它可能一辈子都没翻身之日。 并且……特效公司就和开网吧是一个道理。 你的设备落伍了,就算折旧变现,都不值钱。 华语电影市场毕竟不是好莱坞。 特效公司要配备的各项条件……很苛刻。 以现在的市场规模…… 太难了。 而最尴尬的地方也就在这。 这件事你做不做? 你做了,就要做好长期亏损的准备。 可对许鑫而言…… 不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