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林老师千算万算,算漏了一点。 他的中有大段、大段对于米国富二代们奢靡腐朽生活的描述,包括很多米国普通中产和底层人民的描述,林为民在创作的时候本意当然是批判的。 可对于这个闭塞年代的读者们来说,却变成了一部难得的可能让普通读者们零门槛了解当代米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这个年代,普通老百姓们说起西方来一脸向往不假,但大家接受了几十年的教育,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反而是分得清的。 《燃烧》的内容对于西方社会和资本主义当然是不友好的,可大家这些年受到的就是不友好的宣传和教育,友好也不过是这几年的事而已。 所以,在《燃烧》发表后的半个月时间内,并没有发生林为民所想象的读者们大规模批评的现象。 相反的,发表的九月号《人民文学》的销量反而屡创新高。 难得有个中国作家能把米国社会事无巨细的给国人描写的丝丝入扣,这不等于是免费的科普吗? 这样的怎么能不看呢? 《燃烧》的口碑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在读者当中发酵,销量也以一种诡异的走势持续攀升。 当然了,这部也不是没人骂。 上市半个多月时间,在《当代》编辑部的的读者来信当中,骂的最欢的就是国内高校当中的某些知识分子,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这个年代的公知。 他们不仅来信骂,还不忘给报纸、杂志投稿骂。 这年头,高校的文化人受到的礼遇是空前的,因此这些人想要在媒体上发声并不困难,比一般老百姓要容易多了。 除了高校,文化界骂林为民的也不少,大家集中攻击林为民的点就是他在当中所表现出来的“left”。 这些人以国内如今改革开放的大势为论据,对林为民大加批判,大帽子扣的一个比一个狠。 在批判林为民的同时,他们也不忘兜售他们的观点,那就是全面学习西方,甚至是西化。 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各种媒体上对于《燃烧》和林为民本人的负面评价也越来越多。 尽管《燃烧》这部在绝大多数读者那里的评价是正面的、褒扬的,但受限于八十年代资讯传播的狭窄、信息交流的滞涩,少数文化人掌握了媒体话语权,对林为民和《燃烧》的批判反而隐隐有成为媒体界主流的趋势。 这一次,林为民彻底的站在了社会上某些精英阶层的对立面,成了他们口中人人喊打的对象。 除了以上这些人,在这场批判潮当中文坛人物对他的批判很少,只以零星的形式出现。 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来是因为国内文坛的主流还尚未完全向西方靠拢,所以有些人即便对于林为民和《燃烧》这部不满,也不会肆无忌惮的直接批评他,但私下里是肯定少不了要骂一骂的。 而另一个原因就在于林为民现在身上多了一层身份,中华文学基金会副会长。 这个身份看着不起眼,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在文协方面却隐隐有超然之势。 体制内的很多人了解到林为民的这层身份,在对他的评价上也多了几分顾忌。 不管怎么说,《燃烧》在读者群体当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对林为民来说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至于当中那些描写会不会助涨一部分读者对于米国的向往和好感,林为民在纠结了片刻后便放下了。 如果一个人看完了《燃烧》,不仅没有对米国和资本主义产生负面情绪和评价,反而心生向往,那林为民不认为是自己作品的问题。 这只能证明那个人骨子里就是崇洋媚外,没救,这种人不在林老师的考虑范围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