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接完电话,林为民继续开会,等会议结束之后,程早春好奇的问道:“哪个领导来的电话?” 开会接电话90%以上都是领导的电话,私人事务除非紧急否则少之又少,如果是平级或者下级的事,也用不着中断会议去接听。 “朱领导。” 程早春有些诧异,“领导有什么指示?” “别瞎打听,不该问的别问。”林为民说道。 老程同志碰了个钉子,心中不爽,我还没退休就可以不尊重我了吗? “唉,人没走,茶就凉啊!” 他阴阳怪气的感叹了一句,顿时引来其他人的侧目。 林为民刚要站起只好又坐了下来,“你这嚼老婆舌的习惯能改一改不?” 老程被他挖苦了一句也不生气,知道这小子是服软了,竖着耳朵等着林为民的话。 “是打听下部的事,问我什么时候能发表,我还没动笔呢,哪有准儿?” 林为民说完之后,程早春目露怀疑之色,“真的?” “问是你问的,说了你又不信。”林为民不耐烦的说道。 老程这才笑道:“信,我信。哎呀,让大领导催稿,伱也是文坛头一号了!” 说着,他还拍了拍林为民的肩膀,看起来十分欣慰。 林为民叮嘱道:“这事别瞎传啊!” 老程神色庄严,“这种事我能往外说吗?放心吧。” 林为民觉得自己多嘴叮嘱这一句,老程这毛病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他的话能信才怪。 朱铁相打来电话亲自催稿,估计这事也藏不住,别说是老程了,手下这帮人什么德性他能不知道吗? 果不其然,会开完还没到半天呢,临下班的时候,林为民就听到门卫小周都在讨论这件事了。 原本,《李建国》这部的影响力还仅仅是局限于文学范畴内,哪怕文学界、评论界讨论的欢,媒体上经常有相关文章出现,那也是针对本身的内容。 可《人民日报》这篇评论文章的出现仿佛是吹响了一声进攻的号角,连着多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经济日报》等多家重量级媒体上均出现了关于《李建国》这部的文章。 而且这些媒体所选取的视角也脱离了文学范畴,他们从历史、政治、经济、民生等多个角度去剖析这部,就是不从文学本身出发,搞的林为民看到这些报纸上的内容一度怀疑这到底是不是自己写的。 卧槽,这句话还有这层含义呢?这个人物代表的是这个群体?这段情节表达的是这个历史事件? 老子牛逼! 这些媒体对《李建国》的解读让林为民有了一种提前上了教科书错觉,虽然教科书他早就上过了。 不管怎么说,一大批重量级媒体的关注实实在在的让李建国这部仅创作了一半的成了整个四月国内最火热的热点新闻之一。 《当代》被成功卖脱销了,销量破了500万份,印刷厂那边都快来不及印刷了。 读者们纷纷写信请愿,要求国文社尽快出版,在群众强烈的呼声之中,国文社也不敢怠慢,编辑们加班加点的编审校对。 到了下旬的时候,办公厅方面突然联系上了国文社,邀请国文社到人民的会堂去举办作品研讨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