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一郡一府朱富贵自然是不会拿出来的,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绝大数情况下,养起一帮地头蛇家族绝非好事。 而将他们封在太平洋上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小岛上,则没有这样的顾虑。 而且,这次分封实际上还有隐形好处。 不管朱富贵如何努力避免,必须承认,这些开国元勋的后代在未来必然会在大明境内形成拥有较强政治影响力的家族。 未来,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将是人类面临的一大挑战。 关于气候问题,据朱富贵所知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这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工业发展导致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剧烈增多,大大加速了气候变暖。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地球本身就处在自明清以来的小冰河期的末尾,气温上升乃是大势所趋。 如今的气温还远远不如汉唐时代的气温,气温上升根本不会影响人类文明。 以上两种观点孰对孰错,朱富贵尚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气温上升之后,海平面确实是会上升的。 比如后世,某蛙邦交国之一的图瓦卢国,早在2001年就已经宣布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彻底失败,该国全体居民将逐步撤离至新西兰。 也就是说,不出意外的话,到下个世纪,大海会主动去帮朱富贵削藩。 席亚洲就是第一个被削没的。 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就算没有淹没的岛屿,面积肯定也会减小。 而想要维持这些岛屿的存在,那些爵爷们就需要奔走呼告大搞环保,减少碳排放。 到时候,大明这边占据技术高地,自然可以早早完成绿色能源清洁能源的转型,再不济,大明拥有那么多石油和天然气,也不需要烧多少重污染的煤炭了。 可印度和欧洲呢? 就连俄国最大的天然气田都已经被朱富贵“随手”划走了。 排放权就是发展权。 到时候,就该大明挥舞着道德大棒制裁这些烧煤污染空气的欧洲佬了。 而大明那些勋贵子弟,虽说大部分不至于游手好闲,可架不住概率。 真有闲的蛋疼的,也正好扔去大明版NGO,去找独意志人的麻烦, 到时候拍摄恐怕都不需要朝廷花钱,岂不美哉? 乘船穿越太平洋的谭嗣同虽然想不到朱富贵陛下的种种算计,但他隐约有了许多猜测。 这一世,他走过千万路,修过百千桥,早就不是那个被人三言两语煽动的意气书生了。 他知道,这个偌大的国家长治久安,八万万中华儿女都过上富足安康的好日子,这些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不仅仅是“请自嗣同始”的勇气,而是需要踏踏实实的调查研究,认认真真的基础工作。 …… 德武五十一年,西元1913年。 凤都,国子监。 “观众朋友们,现在您听到的是华夏-甲型火箭升空时的轰鸣声。华夏-甲型火箭是一种新型的人工降雨火箭……” 校园广播中传来今日份的午间新闻。 24岁的阿道夫尚有几分英俊,他抱着沉重的油画架子,从画室走了出来。 他打算去图书馆寻找一些灵感。 自从来到大明求学,并且令人难以置信地被国子监美术系录取,并且免除昂贵的住宿费与学杂费之后,阿道夫就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感恩。 他如饥似渴的学习着,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 但是最近他发现自己遇到了瓶颈。 古典油画是有局限的,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殿堂,阿道夫决心从大明水墨画中寻找灵感。 只是这种融合并不顺利,所以他希望能去图书馆再查阅一些资料。 国子监图书馆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里面有着全世界最全的图书。 另外,阿道夫听人说,新来的图书馆管理员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看待问题总能说出一些教授们都没有发现的观点。 当然,也有许多国子监的才子对此嗤之以鼻。 毕竟能考进国子监的哪个不是天之骄子,一个不知哪里毕业的图书管理员,怎么配与国子监的学生,甚至是老师谈论学问。 心事重重的阿道夫忽然鼻子一酸,他撞到了一个人的后背上。 “对不起,巴甫洛夫教授!” 阿道夫连忙道歉。 眼前这位可是法律学院的名人巴甫洛夫教授。 他是大明法系在欧洲最坚定的推广着,也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俄国第一人。 不过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同时还是一位生物学家,对于条件反射这一生理现象有着充分的被研究经验。 “没有关系,你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 巴浦洛夫并不在意地说道。 “紧急避险?” 阿道夫有些摸不着头脑,“避什么险?咦,那是……” 阿道夫顺着巴甫洛夫的目光看去,一群锦衣卫已经布置好了警戒线。 在锦衣卫保卫的中央,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他眼中。 “那是内阁首辅谭嗣同先生?” 虽然来到大明的时间不久,但早在维也纳求学的时候,阿道夫就认识谭嗣同了。 没办法,身为世界第一强权的内阁首辅,他的照片几乎出现在每一期的维也纳国际新闻报上。 说起来,大明天子朱富贵陛下与他的皇妃们已经许久没有露面了。 不过这也难怪,朱富贵陛下如今已是65岁高龄了。 虽然这个年纪对于如今大明这个医疗福利体系完善的现代化国度来说并不算什么不能工作的年龄,不过朱富贵陛下自从德武一年开始披荆斩棘,经历风风雨雨,为这个世界付出了所有,如今也的确应该休息休息了。 所以如今国内外各项事务更多是由谭嗣同首辅出面。 他向大家保证,朱富贵陛下与四位皇妃的身体状况都非常好,民众们无需担忧。 阿道夫注意到,在谭首辅身边走着一个高大挺拔的男人。 他戴着帽子,衣领高高竖起,看上去十分神秘。 “真像啊……” “真像什么?” 阿道夫好奇地向巴甫洛夫教授问道。 “哦,我是说,那个高个子的背影真像是朱富贵陛下……” 巴甫洛夫流露出回忆的神色。 他第一次见到朱富贵陛下的时候,玛利亚公主还只有50公斤…… “不过不可能是他啦,朱富贵陛下今年都65岁了,就算保养再好,身型也一定会变得伛偻了。” 巴浦洛夫摇摇头,感慨道,“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啊……哦,美人也不许超重。” …… “陛下,这是最新一期皇家内帑使用明细,请您过目。” 在图书馆的走廊上,谭嗣同将一本厚厚的资料递给身边的高大男子。 这个人正是朱富贵。 身为帝国首辅,谭嗣同知道许多人不知道的事情。 比如朱富贵陛下如今依然春秋鼎盛的事实。 当然,朱富贵接见他的时候,也画了妆,不至于真的一副十几二十岁小伙子的样貌,而是大约四十多岁的容貌。 但即便如此,如今已年过半百的谭嗣同依然佩服不已。 不愧是再造中华的一代大帝啊,四个妃子,还有不知多少红颜,却依然能保养如此,想必古时候御女飞升的轩辕黄帝也不过如此吧? 当然,这些事情想想也就罢了,可不能乱嚼舌根。 而朱富贵这次出来溜达的主要目的还是单纯为了透透气,顺便检查一下自己内帑的使用情况。 因为大明第四帝国的崛起几乎可以说是朱富贵一力造就的,这也就导致了他的内帑控制着大明几乎所有的经济命脉。 从烟草到酿酒,从石油到黄金,最赚钱的产业几乎都有皇家内帑的影子。 虽然在最近几十年中,朱富贵已经尽可能将一些产业交归国有,但皇家内帑控制的产业和每年的收入依然是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字,有些年景,甚至堪比大明大半年的财税。 这么大一笔财富,朱富贵就算纣王转世也用不光。 不过商纣用不光,杨广可用的光。 前者酒池肉林是有极限的,后者加码奇观和超级工程是没有极限的。 所以朱富贵将自己的内帑用于了这个方面。 简单来说,就是普通投资者,甚至是国有资本都不愿意投钱的,工程大,风险高,回报慢的大型项目。 比如说,朱富贵出资建立了各种高能物理实验室,乃至未来还会加码粒子对撞机; 比如说,皇家内帑还在全世界各地建立多个实验室,进行各种罕见病药物的研发; 当然,还少不了可控核聚变……呃,这个还没有开始,因为核裂变尚未实现,人类还没有迎来核子时代,不过根据许多专家预测,核能利用诞生已经并不遥远了…… 还有,刚才校园广播里说的华夏-甲型火箭就是皇家内帑资助的团队研究的产物。 实际上,这种火箭的真实目的并非为了人工降雨,当然也不仅仅是为了战争。 朱富贵是在为今后的大太空时代提前砸钱。 人类未来冲出地球,殖民宇宙,大概率得要皇家资本冲锋陷阵了。 就在朱富贵查阅账目的时候,忽然传来一个湘地口音正与另外一个凤都口音辩论的声音。 而辩论内容正是新闻里的华夏系列火箭。 朱富贵听了一会,笑着道:“这个学生很有见识嘛,走,老谭,我们去看看……” 朱富贵边说边走,走到一半愣住了。 转过大门,朱富贵看到一个穿着制式儒衫的国子监学子一幅面红耳赤,哑口无言的样子。 而在他对面,则是一个穿着普通衣服,胸前挂着管理员胸卡的年轻人…… 下意识的,朱富贵快步走向了那个年轻人。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