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元兵来袭-《诸天之从九叔世界开始》


    第(2/3)页

    元朝毕竟是华夏大一统帝国,绝对不是说仅仅打败一支三十万大军就能将之彻底颠覆。

    他现在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应对整个元朝的疯狂反扑。

    这样做的唯一结果就是他在北边和元朝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让南边的起义军们坐山观虎斗,最终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他没有那么傻。

    既然称王称帝不行,那就继续扩大地盘,积累实力。

    说做就做,刘福通压抑住内心疯狂的欲望,继续调兵遣将进入南阳盆地,先后攻占南阳和邓州,再次将地盘扩大了一圈。

    不过他没有再盲目扩军,有兵五十万已经够用了。

    兵在精,而不是在多!

    如果他能将这五十大军彻底训练出来,那便是他的天子之基!

    看过上面的情报,傅渊又递给李善长和胡惟庸二人看了,问道:「你们觉得刘福通这人怎么样?」

    李善长摸了摸自己的小胡须,侃侃而谈,「刘福通此人一时英雄,只是趁了天时,但却没有得地利,注定不过跳梁小丑罢了!」

    「对!」

    胡惟庸也很赞成,「别看刘福通消灭了元军三十万主力,并扩大了地盘。可这一切不过是那空中楼阁,镜中月,水中花而已。等到下一次元军再次攻来,注定更加迅猛,难以抵挡!」

    他俩旁观者清,再加上傅渊这个主公平时提点的只言片语,以及通过细作收集而来的各种情报资料,倒也能勉强看得清这天下大势。

    傅渊又将麾下有百万大军,虎踞湖北、湖南、江西的徐寿辉提了出来,「那徐寿辉呢?」

    「徐寿辉不过冢中枯骨尔,他的地盘虽然最大,看似兵马也最多。可奈何麾下兵马纷纷各自为政,手下大将一个个拥兵自重,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内里却已经完全坏了!」

    李善长依旧是第一个发言,「而且这百万大军根本就是一个笑话,只怕是将能拿得动锄头的农民都算在内了!」

    「这些人不通兵法,不懂军阵练兵,一旦元军杀到,依靠这些只拿着锄头竹竿的农民军,必定被杀的丢盔卸甲,一败涂地,麾下地盘也都将分崩离析,不再听他号令!」

    胡惟庸也是笑着附和,「话说百万大军,他们知道百万大军一天要消耗多少粮食吗?他们哪里来的粮草,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

    傅渊没有做出结论,继续问着:「那你们再说说张士诚?」

    这次李善长给了胡惟庸先说话的机会,「张士诚跟徐寿辉相似,吃相太过难看,手下普遍都是私盐贩子出身。虽然号称十万大军,可真正的可战之兵少之又少,战斗力太弱,不似主公这般,已有谋划数年之功。再操练得法,就能在不减少太多自身战力的同时,快速完成扩军。」

    「这样的军队只要拉出去打上几场胜仗,那便是精兵了!」

    见胡惟庸说完,李善长补充道:「张士诚私盐贩子出身,这出身实在太过低微,一朝得起,肯定会被他麾下的豪强们看不起,人心不附的情况下,面对元军的攻打,他很难坚守!」

    傅渊听了也不禁连连点头,李善长这话一下就说到了点子上。

    其余义军首领都是明教坛主香主,麾下还有各路的教众作为骨干,本身就有着明教作为依靠和底蕴。

    也就只有张士诚,他一个最底层的私盐贩子,仅仅靠着自身威望,拉着自己的十八罗汉趁势而起。

    他起义成功的难度,比其他起义军的难度要大上数倍!

    不过他也有其他起义军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投靠元军,调转手里的兵刃对准其他起义军。

    明教香主绝对没有投靠的可能,毕竟是老反贼了,人家元朝就是要树立一个典型,而明教麾下的起义军就是典型。

    元朝注定要对明教麾下的起义军明正典刑,杀鸡儆猴!

    傅渊品了一口热茶,笑道:「你们说得都没错,我们马上也将要迎来第一次挑战。」

    说完,傅渊又拿出一封密信递给二人,「我收到六合那边传来消息,有一股六万人的元军正在朝着六合进军,那里的红巾军首领正在向我求援,你们说说我们该怎么办?」

    二人看过信件之后,也是明白他们即将要面临的挑战。

    六合在两个月前被一伙起义军占领,领头的也是明教的一个香主,傅渊志不在此,便没有主动攻打,反而是乐的有人替他守住东面的屏障。

    六合与滁州相邻,二者都属于扬州路,两地相隔仅一百多里,并且两地中间并无险地可守,一旦元军攻破六合,那接下来便是一马平川,长驱直入。

    战争不能在滁州打起来,所以,这六合不能落入元军之手。

    「主公,我认为唇亡齿寒,这六合我们必须出兵相助!」李善长起身拱手说道。

    胡惟庸也是说道:「臣也是此理,唇亡齿寒,我们必须派一大将率大军帮忙守住六合!」

    傅渊笑着看向二人,「那你们说派谁去帮忙守六合?」

    李善长拱手道:「臣觉得派建威将军徐达合适!」

    在这,胡惟庸有了不同意见,「臣觉得游击将军常遇春更合适!」

    傅渊听取了二人的意见,依旧是坐在那里没动,又过了片刻,终是站了起来,走到一处沙盘前,看着上面的地图,「既然你们一个说徐达合适,另一个说常遇春合适,那就干脆把他们二人都派去好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