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百善孝为先(二)-《玲珑在少年》
第(2/3)页
孝敬长辈是责任和义务,养育儿女也是责任和义务,两者是同样的,谁又比别人更高级?况且,并非每个父母都能像我们所赞美的那般懂得真正的关爱和教育,具备成熟端正的认知。如果自己都三观有问题,怎么指望教育出一个懂得孝道的孩子?
也有些父母徒有爱心却不得法,骄纵溺爱,用钱财代替教育,亲手造就出一个个不孝子。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关爱更不懂教育,自己只是生理年龄合格而心理尚未成熟,心智还很幼稚,这样的父母自身的人格都有残缺,如何再谈教育孩子?大多只会造成原生家庭的情感伤害。
但这样自身失职的长辈也要求孩子一定要孝顺,否则你就是不善,是不是有些不讲理?
我所理解的真正孝道应该是:不求回报自己,但求造福他人。养育是在为社会繁衍后代,是为民族休养生息,是为众生谋求福利的。真的孝,是对父母亲人,也是对社会的尽职尽责。
唯有自身三观端正的父母长辈,才能教育出真正充满善意的孝子贤孙,才能得到:真孝。而这种尽孝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没有外界的胁迫和压力,这才是“大孝”,才是“至善”!
四号杜天纯的论点是:孝乃百善之首,无任何异议。但什么是孝?判别标准却比较模糊。好比,现在的孝字往往被理解为孝顺,甚至把重点放在“顺”上,而我个人认为孝是:孝敬。因为子女懂得了为人父母的艰辛,故心生敬重,才会诚心诚意去尽孝,以示尊重,满怀感恩,报答长辈养育之情分。而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就是不孝。懂事的孩子,首先要听话。
“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就因这句话,于是无论父母是非对错,子女必须听命依从,惟命是从,才算孝道。然而,天下多数的父母并非圣贤,也就是一些普通人,既是普罗大众,哪有不出问题的?即便是出于好心,也不能保证每做一件事的结果,就一定正确无失误吧?那么要求孩子无条件地听话、顺从,也就是剥夺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变成傀儡,很残忍。
于是“顺从”造成的压力,要么使得孩子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力,成为听话的妈宝;要么就会被压抑自主的思维和创造性,直至最后的沉沦或者叛逆。
都知道“溺爱”很可能毁了孩子,可那初衷不也是出于好心?“我们都是为你好啊!”这话最常见,但双方都很无奈。好心不一定有你期待的结果,甚至经常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所以好心没有错,问题出在你的方法上。教育方法不得当,未必能让你得到初始想要的结果。
“好心”不是教育失败的借口,也不是要求子女顺从的理由,更不能以服从家长的指令,作为判别孩子是否孝顺的标准。一旦“孝”的判别都不准确,就更谈不上去判断善良与否了。
不过,无论是“孝顺”,还是“孝敬”,都是有一套道德标准的来衡量的,但是标准不同,判别的结果也会差别巨大。比如,我们国家幅员辽阔,简单分成东西南北中,更细就不说了,就说南北方的区别吧。
北方族群的观念为:父母在,不远游。
南方的看法是:守在家里的孩子,没出息。好男儿,志在四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