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南北繁简之争-《玲珑在少年》
第(2/3)页
秋叶薇凉:哦,据说你们考试题目也出现过:自从内陆沦陷以来,人民生活是有多苦难?这难道不是洗脑吗?你现在看到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了?等你们游过来,拯救自己同胞?一副高高在上、扶贫济困的王者姿态,看看实际的生活水准,这观念早被现实给OUT了吧。
忧郁斋主:那倒也未必,毕竟这里是帝都嘛,少有的大城市,自然不免有些粉饰太平了。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很多偏远山区,确实还很穷。【尴尬脸】
西关朗月:哦,那些贫困地区你们就有办法解救了是吗?你曾去过几个真正贫穷的地方?那些能不能代表大部分的内陆地域?不过都是听一小撮艺人回去添油加醋地刷存在感而已,一会儿是:那边人都穷得吃不起茶叶蛋了,一会儿又是:对岸股市大跌,吃不起涪陵榨菜了。某些人挣着这边的钱,扭头回去就用鄙视和嘲笑来向当地媒体表忠心,两边挣钱,两头讨好,是不是很不地道。这样两面三刀的人,要说多恶心,就有多恶心!你最清楚我们的生活水平,现在谁还吃面加涪陵榨菜啊,最差也得西红柿和鸡蛋,火腿肠才是标配好吗。【鬼脸儿】
陌雪儿:好吧,不开玩笑戏弄他了,让我们说点儿正经的。郁同学,原本我是想帮你的。可是,既然你撩起繁体字与简体字对比,我就不得不多说两句了,事关传统文化的发展衍变,必须为它正名。【严正脸】 【抱拳】
要说这简体字的起源,绝非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创造发明的,早在晚晴和民国时期就有了,并且与你们也撇不开关系。这有大量的文献可查,许多简化字来源于行草,或者民间的笔记,目的无外乎方便书写,易于传达信息,其实原因就这么简单,倒是你们现在的人想太多了。
所以,在清朝末年,就有学者呼吁简化汉字,以方便普及教育。这在当时一个封建社会,无疑是非常难得的思想,理应是一件有利于老百姓的国民教育,以及国家发展前途的大好事,还是颇为大胆和前卫的想法。
但是在当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遭到一大批老旧的封建观念、保守思想的阻挠。
1935年8月21日国民**教育部颁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有324个汉字被简化,这里面,大都是一些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字。
但当年因一帮旧朝遗老的强烈反对,被迫于第二年2月就宣布暂停使用。
再后来,又赶上抗战爆发,国难当头,内忧外患,这事便只好被搁置一旁,权且不提了。
直到1964年5月,中国文改会发布了第一版《汉字简化总表》,基本就是采用了原版,那三百多个简体字的修改方案。在这些简化字里面,真正在新中国之后被修改简化的汉字,其实只有一个卫生的 “衞”字,其余的简体字基本都采用了原先国民**发布的简化提案。
当然后来,也有一些尝试被否定了的。1977年的第二批简化字,因为过于简单混乱,没用多久就被停止使用了。所以到目前,只有第一批简化字被一直沿用至今。这里关键在于,绝大部分的简体字,并不是我们首先创造的,现在仅仅是重启了而已,现在你该明白了吧?即便要嘲笑,也不应该针对我们,原该是国民**的问题。写那个帖子的人,如果不是无知,那就是另有图谋了。
第(2/3)页